9月24日,哈尔滨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组织来自7个不同国家的22名来华留学生,走进哈尔滨非遗程氏剪纸艺术传承现场,开展“解码剪纸语言·探寻东北民俗文化”主题研学活动。留学生们通过文化知识讲解、动手实践、文化交流与个人作品展示等环节,沉浸式感受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,在剪刀与红纸的碰撞中,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
活动伊始,程氏剪纸非遗传承人程文霞老师以“一纸一世界,一刀一乾坤”为引,开启了剪纸文化知识讲解。她从中国剪纸艺术的南北流派差异切入,重点介绍了黑龙江程氏剪纸粗犷豪放、饱含黑土地风情的艺术风格,其展现东北人的豪爽与对生活的热爱”。其次,传承人进一步讲解经典剪纸图案的吉祥寓意与东北民俗故事:“连年有余”以莲花、鲤鱼寄托丰收富足期盼,“喜上眉梢”借喜鹊落梅枝藏喜事临门祝愿,尽显中式浪漫。留学生围坐聆听并记录图案细节, 俄罗斯籍留学生叶戈尔提问说:“东北剪纸是否有冰雪主题,哈尔滨冬景是否入剪?”程老师展示《雪夜归人》剪纸,其皑皑白雪、红灯笼、冒热气的窗户。瞬间让留学生们感受到了东北冬日的温暖意境,现场响起阵阵惊叹。


在动手实践环节,传承人从握剪刀的姿势、纸张的折叠方法教起,耐心指导每位留学生完成属于自己的剪纸作品。起初,面对纤细的剪刀和柔软的红纸,不少留学生显得有些紧张。来自摩洛哥的拉赫曼看着自己歪歪扭扭的线条,有些不好意思地说:“原来剪纸看起来简单,实际操作这么难,稍微一用力,图案就断了。”传承人见状,走到她身边手把手教学:“剪直线手腕要稳,剪曲线要慢慢转动纸张,不用着急。”在老师的鼓励下,拉赫曼调整呼吸,重新拿起剪刀,一点点勾勒出“福”字的轮廓。另一边,来自伊朗的法蒂玛选择了难度稍大的“连年有余”图案,她一边对照传承人提供的模板,一边回忆讲解环节中的民俗故事,“我要把这个‘年年有余’剪好,带回去送给我的家人,让她们也知道中国的吉祥文化”。2个小时的实践中,活动室里满是剪刀裁剪纸张的“沙沙”声,偶尔传来留学生们互相交流技巧的笑声。当一张张红纸在手中变成形态各异的剪纸作品时,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成就感,纷纷举起作品拍照留念。
文化交流环节,留学生们围绕“剪纸里的中国文化”展开热烈讨论。摩洛哥的拉赫曼分享说,自己国家也有艺术表达祝福的方式,但剪纸将简单工具与深厚文化结合,令人称奇。法蒂玛结合在华学习经历表示,此前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多来自课本,此次亲手体验剪纸,拉近了与文化的距离。就像我们学医要了解人体的细节,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,也要接触这些最传统、最鲜活的艺术形式。俄罗斯籍的叶戈尔则被剪纸“吉祥寓意”的含蓄温暖打动,更喜爱中国文化。程老师也被留学生们的热情感染,她表示:“看到外国年轻人对剪纸艺术感兴趣,愿意了解背后的文化,我特别开心。非遗不是封存的‘老物件’,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,留学生们就是文化交流的桥梁,能让剪纸艺术走向更广阔的世界。”

活动最后,22名留学生依次上台展示个人作品,从简单的“福”字、五角星,到复杂的“喜上眉梢”“连年有余”,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她们对剪纸艺术的理解与创意。一张小小的剪纸,不仅成为她们此次研学的珍贵纪念,更成为连接不同文化、传递文化认同的纽带,让中华非遗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。同时,此次研学活动“零距离”接触非遗、亲手体验非遗,既能帮助留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更能让她们在实践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生命力,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起坚实的桥梁。